作者:曠文琪
腦科學的研究證實,不快樂的學習經驗,將讓人終其一生,失去學習的動力;盲目把金錢投資孩子的補習生涯上,將換來負向報酬的人生。
腦科學的發現證實,人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但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成人明明有能力,但卻放棄學習,最後被時代潮流淘汰?
美 國成人教育學者奧爾(C.O.Houle)的答案是——童年時不愉快的學習經驗,是阻礙成人終生學習的關鍵原因。二○○一年在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期刊發表的腦科學研究證實,人長期處於壓力,確實會使主管記憶的海馬迴神經細胞死亡,出現記憶衰退現象,學習力降低,人自然更無自信。
但如果在感情激動或特別快樂的狀態,神經元的連結會被血清素與多巴胺兩種負責製造美好感覺的賀爾蒙引發出來,也可能「連結一次OK」。所以,熱情與快樂的情緒,確實對學習有莫大意義。
陽明大學教授、國內知名腦科學專家洪蘭,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事實上,要讓孩子快樂學習,家長必須更嚴謹的依循孩子腦部成長的軌跡,一步一步將孩子的潛力真正發揮。
原則一:給予安全感,培養正面思考
培養孩子的正面性格,是家長的第一步,越早開始越好。研究發現,六個月的孩子,腦神經就已經活化,十個月就與成人相當。所以幼兒時期開始培養一點都不嫌早。
「父 母在這段期間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孩子有安全感,」洪蘭說。安全感有多重要?實驗發現,人在恐懼時,會分泌正腎上腺素,瞳孔放大,血液流到四肢,進入高度警 備狀況,腦部的血液變少。而且長期下來,之後孩子碰到負面情況時,腦就會自動做出自衛性的反擊,而無法像其他人般,先理性思考。父母透過陪伴孩子,給孩子 安全感,同時要開始訓練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
洪蘭指出,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都會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不直接指正,以後行為就會定型為壞習慣。
透 過設身處地的思考,幫孩子建立一個正面思考的神經迴路,是很好的訓練。如果是哥哥跟妹妹搶糖吃,因此被家長責怪而哭泣,家長必須協助哥哥建立起同理心的思 考模式:如果你是妹妹,你願不願意讓別人搶你的糖吃?如此以同理心出發,可以建立一個正向思考的習慣,否則不讓他知道所以然,孩子的情緒持續被壓抑,壞的 行為還是存在。
有正面性格的孩子,日後在學習道路上的抗壓力與受挫力會比較強。接下來,父母要積極勾起孩子的學習動機。
原則二:激發好奇心,引誘主動學習
動 機有多重要?科學家訓練成鼠要走過一尺長、鉛筆般細的獨木橋,走這種橋,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但是成鼠得走過才有東西吃。三十天後,研究者把老鼠的腦做切 片,發現為了吃而學習新動作(如走繩索、獨木橋)的成鼠,比重複做同一動作的成鼠,神經元多了四分之一的突觸,突觸的增加,代表成鼠已經學習到新的行為。 這顯示,只要有強烈的動機,即便是成人學習都不嫌晚。
動機的引發並不困難,關鍵就是引發好奇心。以閱讀為例,家長只要讓孩子聽好聽的故事,例如包公傳、七俠五義等又真實又懸疑的歷史小說,讀到最精彩時,放下書,通常你會發現,孩子會自己接著把書拾起來再讀。
原則三:建立成就感,不輕言放棄
勾 起動機後。緊接著要鍛鍊孩子正面學習的習慣。洪蘭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兒子小時最常買的是樂高(積木遊戲),他三歲時,我就買五歲的樂高給他玩、五歲時就 買七歲的樂高,買比他年齡大一點的樂高,拼湊著他也一定做得出來,只是比較複雜,需要做比較久。有一次,我恰巧買了一個九連環,這是中國最難的益智遊戲, 他好奇的拿去玩,結果花了兩天兩夜解了出來。我很驚訝,一般人試不出來就會放棄了,他為何會堅持下去?沒想到,他竟然說:你不是說,總是會成功的嗎?原 來,我過去給他的經驗是一個一定會成功的經驗,因為樂高一定可以做得成,所以他的人生經驗是,什麼東西都解得出來,只要堅持都能成功。」
給孩子成就感,對以後養成正面學習的習慣,絕對事半功倍,孩子比較不會輕易放棄。
腦科學主張,人的智慧在於神經連結的密度與速度,若要神經夠縝密,就要讓孩子多接觸新思維,之後才能觸類旁通。尤其,在科技每十八個月翻新一次的時代中,「知識已不能再分課本、課外,」洪蘭說。
原則四:廣泛學習,多玩多閱讀
「玩」 是洪蘭認為最好的學習模式之一。玩可讓孩子發揮想像力,孩子也可透過模擬對方下一步的行為與決定如何因應的過程中,大量活動腦神經,但最好的方式還是「閱 讀」。第一個好處是,可活絡腦神經。據統計,人一分鐘可以閱讀六百六十八字,當我們看到一個字時,在五十毫秒內,這個字的所有相關訊息都會被激發出來,比 如說看到「光」,我們會立刻連結到「光明」、「光亮」等等。這種效果是電視做不到的。
第二個好處是,閱讀可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化前人的經驗,比自己從生活中累積知識更快。背景知識有多重要?比如說,別人被蘋果砸到想不出萬有引力,但是牛頓卻可以,關鍵就在於,牛頓之前已經擁有數學與天文的深厚常識。
累積背景知識,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連線遊戲,孩子一開始學習,腦中突觸的連結只有幾個點,但是點一多了,面就會出現,大腦對有意義的知識容易記得住,學習就更輕鬆。而且因為輕鬆,所以孩子更願意學,創造正向的循環。
洪蘭強調,讓孩子多元學習,不代表要逼孩子一直上補習班或是才藝班;學校的知識可以透過在家閱讀完成,有些透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學習,如寫字或是整潔的習慣,要堅持下去,但其他需要天分的如音樂與美術,要讓孩子有動機與興趣再去學,不要勉強。
許 多孩子才藝學沒多久就不想學,家長罵小孩是半途而廢。但「小孩子本來就愛嘗試新事物,他們也沒能力判別。」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教學長賴友堂指出,家 長如果可以事先明確的告訴孩子,例如學鋼琴與聽到好聽的音樂是不同的事,讓他們理解,經過判斷之後才去做的學習,絕對會比較有自發性。
原則五:協助站上對的位置,不要貪心
廣泛學習的最終目標,其實是讓孩子找到自我的專長,而不是十項全能的發展。那麼,家長如何確認那真是孩子的專長?「看他最喜歡做哪件事就知道——孩子都愛做自己能表現好的事情,」洪蘭說。
走到這一步,家長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能貪心。
愛 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最好的例子。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後捐了出來,發現他在掌管空間的頂葉和顳葉交會處比別人大一五%,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 坦到三歲才會說話,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後,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如果當時他的母親每天逼著他讀書寫字,他後來也許只能繼續當個瑞士標準局的小職 員。
家長在發現孩子專長後,就要協助發揮專長,「家長的責任是讓孩子以長處和強人競爭。」洪蘭說。
這 段快樂學習之路,初期,父母要花費的心思與時間相當的多,「但,如果你確定孩子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投資,又有什麼關係呢!」洪蘭說。 「以身作則」成效 有科學根據! 父母以身作則到底有多重要?腦科學的發現證實了,孩子出生沒多久,他們腦內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神經元的一種)就開始啟動,他們雖然不會說話,但是當他看著你時,就開始學習與體驗起父母所做的一舉一動。
就像是在我們腦中有面鏡子般,透過模仿,同一批神經會因此活化起來。所以老人家說,「看人喝水,喉嚨會癢」,就是這道理。
透 過發現這功能,家長鼓勵孩子快樂學習時,不用急著買一大堆的書籍給孩子,有一個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可以參考——就是自己也拿起書來快樂的享受。就算真的不喜 歡看書,看看電視頻道Discovery也好,當孩子感受到你樂在學習,自己就會很自然的也想跟著做,如果有一天,孩子會跟你一起搶書看,你就成功了。 (文●曠文琪)